《辛丑条约》的签订,让旧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被称为“屈辱中的屈辱”。时隔百年以后,今天的国家繁荣富强,我们不用再担心被外国欺负,回看历史,是为了更珍 阅读全文>>
黄庭坚《松风阁诗帖》。当年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,途经一座亭阁,夜间听阵阵松涛,不禁灵感大发,急忙提笔创作,以“荡桨笔法”为主,字体大开大合,点画一波三折,可谓意韵十 阅读全文>>
米芾《蜀素帖》。号称“中华第一美帖”,写于名贵的蜀锦上面,这种蜀锦质地粗糙,吸水性偏差,一直没有书家敢写,恰好米芾“刷字”技法,与之匹配,遂提笔撰写,行笔沉 阅读全文>>
欧阳询《思鲈帖》。相比“欧楷”严谨肃穆的势态,其行书灵动活泼,着墨偏为浓润,具有几分雍容之象,当然主体风格方面,欧阳询还是以险取胜,字体左右挪腾、动荡起伏,颇具流动 阅读全文>>
柳公权《蒙诏帖》。柳公权善写楷书,行书作品极为少见,此帖笔画细瘦,体势飞动开张,采用篆籀笔法,一别常见的“二王”风姿,略有几分张旭狂草的飞扬之态,再搭配枯涩的墨迹,给 阅读全文>>
杨凝式《韭花帖》。杨凝式是五代唯一的书法巨匠,此作写于睡醒之后,腹中饥饿,恰好友人送来韭花,蘸羊肉同食,心中惬意无比,遂提笔撰写,字体端庄温润、风神十足,尽显文人气象,具有&ldquo 阅读全文>>
王珣《伯远帖》。他乃王导之孙,继承家传笔法,此作是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,行笔灵活流畅、俊丽秀雅,颇为舒和温雅,极具魏晋风貌,乾隆将其列入“三希帖”,真迹现藏北京故宫,禁 阅读全文>>
。 苏轼《黄州寒食帖》。写于被贬黄州之后,顺应惆怅、苍凉的心情走笔,全卷起伏跌宕、飞动骏健,饱含“尚意”气息,没有刻意造势,回归自然本真之态,可谓光彩照人,艺术感十 阅读全文>>
。第二幅: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。写于唐乾元元年(758年),因攻打安禄山叛军,颜真卿的侄子和哥哥被害,2年后找到骸骨,颜真卿痛不欲生,遂撰写此作,笔画古朴茂密、苍劲野逸,行笔极具杀伐之气 阅读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