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我看书法,一般不去听别人怎么讲。看书法和看画,看建筑,听音乐是一样的。举个例子,隶书最好看的蚕头燕尾,飞扬律动,很像古建筑的飞檐,如同飞鸟舒展双翼。审美上是有非常多异曲同
我看书法,一般不去听别人怎么讲。看书法和看画,看建筑,听音乐是一样的。举个例子,隶书最好看的蚕头燕尾,飞扬律动,很像古建筑的飞檐,如同飞鸟舒展双翼。审美上是有非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。
毛笔最长的那个尖端叫做锋,笔锋,这一块的书写是跟着书家情绪在走的。我的意思是看人写的字可以感受到书家当时的状态。为什么网红体、馆阁体没有必要去评论?因为好看是好看,工整也很工整,但看上去打印机打出来的一样,没有灵魂。就好像是印刷体,全是技巧堆砌。
汉字书法的美感主要是来自于生命力。写字不等于书法,写字就是传递意思。汉字是线条的结构。但书法是线条、点捺、空白的艺术,会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。
小孩初学写字的时候用田字格,就具备了审美的基础性。一个字,无论是笔画最少的“一”,还是笔画很多的“凰”,放在田字格里,当然过去用的是九宫格,它们占的空间可以达到对称、平衡、和谐、充实。
我看贴的经验而言,如果把汉字还原到最基础的结构,它体现了平衡、对称、互动、虚实种种审美情趣。虽然我写的不好。
书法的美感很多来自于字左右飞扬的姿势,观看的人能感受到明确的律动感和书写得速度感。
应该是卫夫人,也可能我记错了,欢迎指正,论过书法的笔势。提到“点”的时候说“高山坠石”,意思就是这一点的势不可挡,这一笔的重量与速度。王羲之也就这一“点”做过解释,说这个叫“空中掷笔”。
意思是写这一点的时候,得有一股劲儿,好像爆炸一样。笔从空中靠重力下落,啪得砸在纸面上,写成这样一个点。这样的字不同于描抹出来的点,它是自然的,有天然的加速度,充满了力量感。过程里手腕不施加额外的力,否则就压的太死,笔锋破了,点的动形态就不好了。
天下三大行书,全是草稿,是在当时的状态下写出来的。不在当时的心境里,写起来就刻意了,也就做作了,因为有了目的。在心境里的时候,“一”可能不再是一个汉字,就是单纯表达状态的一个线条。
至于开头提到的《祭侄稿》,初看没有章法,字写得大大小小,但是整体的大结构非常和谐。
通篇行、楷、草交错,千变万化,虚实相拥,这是书随心走的主观经验。就像是悲怆的音乐一样,有起有伏。
《祭侄稿》开篇尚能控制情绪,回忆到亡侄颜季明时,说他“惟尔挺生,夙标幼德,宗庙瑚琏,阶庭兰玉”,笔势逐渐凌乱,悲痛之情始浮于纸面。
待写到“贼臣不救,孤城围逼,父陷子死”的时候,尤其是“父陷子死”,落笔笔墨极重,可见心中大恸。“孤城围逼”的墨迹和枯锋尽显凄凉。仅看这一段的墨迹涂抹与行笔,即可感受到当时如何的黑云压城,颜氏忠烈家破人亡。
祭侄稿最后一段笔墨变化极大,是悲痛的最高音,干笔飞白,满纸血泪,沉痛入骨,观者亦惊心骇目。
三大行书全是草稿,窃以为书家的真实情绪都在草稿中尽显。后人也可以从字中看出意境与心情。章法也不顾中轴线,要么左右倾斜,完全随心所欲,通篇情感变化从笔丝、墨迹、枯笔之中尽显,实在是艺术的巅峰。
笔落惊风雨,不过如此。
原文作者来源: 于白榆